第一次从光华村街43号到大有庄100号,正值大有的秋天,那时银杏林已染成了一片金黄,极目迥望、侧耳遐听之时,西山、内湖、长堤、亭院、红船、雕塑、行人……一一如画。秋风轻拂,仿若打开了她87年的历史行程,可以追溯到1933年江西瑞金的那场开学典礼,1942年陕北延河畔的青年学子,1978年首都北京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创立于江西瑞金
当时光之舟沿着蜿蜒的历史长河,缓缓驶入近代港湾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了。1921年,我们党应运而生,随着党组织迅速壮大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干部恐慌”和“本领恐慌”困扰着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8日,江西省委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知识干部分子缺乏之恐慌了,各地秘书之缺乏,苏维埃政府写布告都没有人”。面对如此严峻的革命形势,培养大批适应革命需要的优秀干部,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几经周折,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党校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江西瑞金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而生。当时的《红色中华》刊物记载了这光辉的日子:1933年3月13日,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宣布成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我们党的最高学府从一成立就与共产党人高举的思想旗帜,秉持的理想信念紧密相连。因党而立、为党而办,这就是党校办学的初衷,我们的初心。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校师生随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办学历时一年半,为红军和苏维埃区域培养了急需人才1000余人,在当时,这是一股非常大的政治力量!虽然在长征途中党校的很多师生都牺牲了,但却点亮了信仰之光,照亮了理想之路。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辉煌于陕北延安
当夜色褪去的时候,曙光微露。陕北12年(1935年至1947年)她又是怎样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呢?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1月恢复党校,正式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址在安定县第二完小。1936年6月,敌人进攻瓦窑堡,党校被迫迁至陕北保安县,当时师生们大多住在废弃的羊圈里,晚上席地而卧,有打油诗云:“身住任家坪,苦菜自己寻。晚上没有灯,米臭吃不成。”西安事变后,1937年旧历年大年三十晚,中央党校到达延安东郊的桥儿沟天主教堂。那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中共中央发起大生产运动,党校师生自己动手挖窑洞。1943年,党校在南泥湾开荒600亩,可谓“天寒地冻把书念,花开水暖务农庄”。作家高洪波曾经在《中央党校日记》中写道:北京海淀区大有庄100号,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很远,譬如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还有昔日延河畔一群活泼的青年学子,以及他们迎着朝阳唱出的青春的歌。这确实是一段幸福美好的革命岁月。
延安时期是党校历史上一段辉煌的岁月,这一辉煌与其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整风运动是以中央党校为策源地,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正如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给予的高度评价:“中央在这里,党校在这里,七大在这里开,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华民族就胜利了。”事实证明,整风运动使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陕北12年,这里的茅屋和窑洞、小米和山药蛋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精英,同时也让我们的党校壮大起来。党校的常规班次先后培养各类干部万人以上,创造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党校教育典范。襁褓里的婴儿终于长大了,星星之火在延安得以燎原。
沧桑涅槃 再铸辉煌——扬立于首都北京
战火中办学实属不易。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党校停办。1948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创办高级党校——马列学院在河北省建屏县(现平山县)李家沟口村开学。1955年8月,马列学院改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1966年6月,十年浩劫,党校又迎来了它多舛的命运,党校停止招生。
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中央高级党校复校,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10月9日,中央党校隆重举行复校后第一个开学典礼,党校又一次获得了新生。作为党的最高学府,党校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党事业的执着。1978年5月10日,党校创办的《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展开。党校作为这场大讨论的发源地和主阵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发时代之先声、开历史之先河,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拉开了思想帷幕。从延安整风发声,30多年过去了,党校又一次为党为民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举行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来宾参加了两场重要活动,其中一场就是参观中共中央党校。参观中央党校并非偶然,因为87年来,党校始终与党的事业相向而行,为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培养了大批干部。
如果用时间维度去思索大有庄100号的历史行程,我们从中可以感知党一步步走向成熟、坚定和自信,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一步步走向壮大、科学和制度化。87年前,中国共产党以这样一种筚路蓝缕的情怀在红色故都瑞金点亮了信仰之光,照亮了理想之路。延安时期,凝聚了思想共识、高扬起革命火炬。新中国时期,铸就了生生不息的根、薪火相传的魂……当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点连成一条线,也就全景勾勒了今日之大有庄100号: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与党同行、与党共进。
大有庄100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距离她1800公里之遥的光华村街43号,有一所党校——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也在谱写着她的辉煌。从1952年建校,近70年间她三番迁址,四次更名,一度停办,两轮合并,从最初兴办到奋进崛起,从夯基固垒到跨越发展,她始终秉持着因党而立、为党而办的初心,担负起为党培养干部的使命,深耕沃土,厚植根基。她和大有庄100号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初心。有着不同的历程,但有着相同的使命。
2019年的金秋,《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印发,光华村街43号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20年春天,中共四川省委又赋予了她一个响亮的名称——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我们确立了“四个愿景”,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努力耕耘、开拓创新,我们续写着光华村街43号的故事,续写着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故事!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图书馆)